大家好,今天分享的是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及不良事件的质量控制标准及阈值推荐,希望对大家的日常工作有所帮助。
接上文:
文献速递(第期)—介入放射学会成人和儿科患者经皮穿刺活检质量改进标准-1
文献速递(第期)—介入放射学会成人和儿科患者经皮穿刺活检质量改进标准-2
介入放射学会成人和儿科患者经皮穿刺活检质量改进标准-3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应在受监控的护理单位进行观察,记录镇静恢复情况,评估活检后不良事件,并监测生命体征。对于经胸活检,术后护理应包括气胸的影像学评估。质量改进尽管执业医师应努力实现完美的结果(例如,%成功,0%不良事件),但所有介入医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达不到这一理想。因此,指标阈值可用于评估正在进行的QI计划的有效性。就本指南而言,阈值是应提示内部审查的指标的特定水平。“手术阈值”或“总体阈值”是指一个手术的一组指标,如主要不良事件。个别不良事件也可能与特定于不良事件的阈值有关。当指标或成功率低于(最低)阈值,或不良事件超过(最高)阈值时,应进行审查以确定原因,并在必要时实施变更。例如,如果出血发生率是衡量图像引导PNB质量的一个指标,超过规定阈值的值应触发对科室内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的审查,以确定原因并实施改变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阈值可能与此处列出的阈值不同;例如,患者转诊模式和选择因素可能为特定机构的指标规定不同的阈值。因此,设置通用阈值是非常困难的,敦促每个部门根据需要将阈值更改为更高或更低的值,以满足其自身QI计划的需要。成功率和阈值病灶活检-许多变量将影响PNB手术的最终成功。这些包括获得的样本数量、靶病变的大小、进行活检的器官系统、病变的良性或恶性性质、现场细胞病理学家的可用性、机构病理人员的经验、可用的影像设备以及介入医生的技能。活检针的类型和规格也会影响取样质量和AE风险;针的设计和制造商范围广泛,鉴于缺乏比较各种产品的高质量数据,本文件不特别认定任何特定设备。表1列出了PNB的成功率和建议阈值;这些是针对靶病变活检的。表2列出了用于分子/基因组分析的PNB的成功率和建议阈值。根据器官系统、病变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取样的良性和恶性病变的相对比例,个体实践的阈值可能会有所不同,并应相应调整。当成功率低于这些阈值时,应进行有关介入手术结果的部门审查。如果需要进行审查,纳入病理学家的意见以排除次优诊断率的病因通常是有益的。在儿科患者中,没有足够的数据为大多数活检手术推荐阈值。然而,如果结果低于本指南中规定的阈值,则应仔细评估患者选择、设备、技术和管理。表1.影像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QI阈值
部位
成功率(%)
建议的QI阈值(%)*
胸部/肺
3cm
2-3cm
1-2cm
1cm
93.4
96.4
92–92.8
92.6
90
90
80
80
胸部/纵隔?
92
85
肌肉骨骼
软组织
硬化骨
84
74
80
60
肾的
病灶
实质
92
84–
80
88
肝脏
局灶性病变
实质(弥漫性)
83–98.6
99.67
90
95
脾脏
95
90
肾上腺
91.3
85
注:数据基于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的汇总率。在无法进行系统评价的情况下,使用N的个体研究计算发病率。
QI=质量改进。
*阈值将根据器官系统、病变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取样的良性和恶性病变的相对比例而有所不同,并应进行相应调整。
?由于没有对每个淋巴结活检进行彻底搜索,因此纵隔病变的成功率被用作代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的替代指标。
表2.用于分子/基因组分析的影像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QI阈值
部位*
成功率(%)?
建议的QI阈值(%)
分子
93.1±5.4
82
注:纳入研究中的活组织检查用于下一代测序。
QI=质量改进。
*我们无法按活检部位对分析进行分层。
?成功率以合并率±标准差的形式给出,Prudhomme等人的活组织检查研究使用了18G针和n4个样本,并纳入了Tacher等人报告的人群(欧洲癌症杂志;59:79–89).Tam等人(23)的研究主要使用20号针和n=3–4个样品。
非局灶性实体器官活检-对于非局灶性肾实质活检,诊断率取决于每个样本的肾小球数量,一个足够的样本至少需要包含10个肾小球,但如果疾病本质上是局灶性的,则最好是20个肾小球。报告的非局灶性肾实质活检的充分率很高,从84%到%不等。许多研究表明,16G针获得的肾小球数量和诊断率高于18G针。然而,越来越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介入放射学实践中,使用更小规格(18G)的针进行非局灶部肾活检,以尽量减少风险。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18G针和14G针的组织恢复率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研究也表明,18G针与其他因素(如使用实时超声引导)相结合,可以提供足够的组织,采集至少2个标本,最好是3个标本,并使用皮质切线法。立即现场评估样本充分性的电子显微镜技术人员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并减少所需的穿刺次数,但可能会增加成本和时间,并且可能无法提供。非局灶性肝实质活检的质量对于实质性肝病的可靠分级和分期至关重要,并且,根据目前提出的最低标准,肝活检标本应该是≥20–25mm长,并包含≥11个完整的肝小叶。尽管缺乏明确的共识,大多数现有文献支持使用16G针而不是18G针进行非病灶肝活检。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建议,对于非肿瘤性弥漫性肝病的诊断、分级和分期,应获得“长度至少为2-3cm、口径至少为16G的活组织检查”;然而,这两项建议均基于C级证据(即专家的一致意见、案例研究或医疗标准)。一项包括文献中所有记录的经皮肝穿刺活检系列的系统回顾发现,无论使用的针头大小,在实践中几乎从未达到该标准。在许多学术中心,使用较小的18号针进行肝活检是一种常见做法,尽管没有明确证据表明18G和16G针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根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的质量控制标准,18G或16G规格的样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充分的,活检规格对样本充分性没有显著影响。不良事件(AE)发生率和阈值经皮穿刺活检的不良事件分为两类:一般性和器官特异性。一般指所有活检常见的不良事件,如出血、感染、穿孔和意外器官损伤。虽然相对出血风险随着穿刺针尺寸的增大、切割针的使用和活检器官/病变部位的血管密度(即肾和肝活检、富血管病变)的增加而增加,但临床意义上的出血很少发生。活检后感染很少见。需要进一步干预的针头穿过的靶器官或附近器官损伤发生在2%的患者中。器官特异性AE是指仅与或最常见于特定器官活检相关的AE。例如,气胸最常见于肺活检,但可发生在脊椎、肋骨、肝脏、脾脏、肾上腺、肾脏和乳腺活检或抽吸过程中。其他器官特异性不良事件可能发生,但很少需要治疗,包括肾或前列腺活检后的血尿和肺活检后的咯血或血胸。如果活检需要穿过空腔脏器,则空腔脏器穿孔可能被认为是器官特异性的。已经研究了几种操作和装置作为减少AE发生率的辅助步骤。示例包括使用明胶海绵和自膨胀塞来减少气胸和/或肺活检后对胸管的需求。尽管这些干预措施在小范围内显示出希望,但目前的证据水平不足以支持某一特定技术。表3详细说明了PNB的AEs报告率和建议阈值,表4详细说明了用于分子分析的PNB的AEs报告率和建议阈值。此外,某些不良事件几乎总是与单个器官相关。非常罕见的不良事件,如肾上腺活检后的高血压危象、感染、腹膜炎和胰腺炎,没有给出阈值。应酌情调查每个重大事件。尽管尚未进行对比研究,但在儿科病例系列中,PNB并发症发生率可能略低于外科活检:PNB()为2.5%–4.7%,而儿科外科系列为7.5%。表3.影像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QI阈值
主要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发生率(%)
建议的QI阈值(%)
需要输血/介入栓塞的出血
实体器官
肾*
大口径(18G)0.6-1.6
小口径(18G)
肝脏
脾脏
针道种植?
非肺/非纵膈活检中气胸需要胸管
0.6–1.6
0.4–2.1
1.3
2.2
0-4
0.5
5
5
5
5
5
1
注:数据基于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的汇总率。
AE=不良事件;QI=质量改进。
*这反映了非病灶性肾实质活检。
?大多数类似文献与肝细胞癌经皮穿刺活检后的针道播种有关。数据基于至少名患者参与的研究。
表4.用于分子分析的经皮穿刺活检的主要不良事件
主要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发生率(%)
建议的QI阈值(%)
出血
肺
肝
气胸*
肺
胸管放置(任何)*
肺
6.1
0.5–1.2
15.3–22
5.8–9.4
10
5
45
20
注:假设使用更大规格的针进行活检时通常会采集更多样本。
AE=不良事件。
*与可用于诊断性肺活检的数据相比,用于分子分析的肺活检相关不良事件的报告数量非常少;因此,尽管报告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Hoo等人的报告,但用于分子分析的活组织检查仍保持相同的质量改善阈值。
经胸活检不良事件-经胸(肺和纵膈)活检在将气胸和胸管放置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不良事件时给予特别考虑(表5)。如果作为常规管理过程的一部分,仅需短暂住院过夜,则需要放置胸管的气胸本身被视为轻微不良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持续漏气而住院超过48小时,则被视为主要不良事件。对于肺活检后放置用于气胸的胸管,在门诊基础上进行常规管理,如果导管在插入后约3天内取出,则视为轻微不良事件;如果放置胸管导致意外入院,则视为严重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的其他例子还有:拔胸管延迟超过3天,在气胸治疗过程中更换胸管或加大胸管,或气胸未单独使用胸管治疗而需要胸膜固定术。个别类型不良事件的公布率(附录D[可在文章的补充材料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