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上颈椎因为其位置较为特殊,处于颅脑与脊髓的交界区,所以其损伤后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部分患者甚至会当场死亡。相比脊柱其他节段的损伤,上颈椎损伤手术的难度及风险大大提高,因此上颈椎医院脊柱外科实力的“标杆”。
近日,医院骨伤十科脊柱团队完成一例上颈椎枢椎Hangman骨折手术,此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该科脊柱手术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
上、下颈椎示意图
病案实录63岁的杨大爷,因车祸致颈部剧痛,活动不利1天,来到医院骨伤十科入院治疗。
术前影像学提示C2椎体骨折伴双侧关节突关节骨折,无脊髓损伤
入院后,医生立即完善检查(骨科三板斧-X线、CT、MRI),诊断其为颈椎骨折(枢椎Hangman骨折),幸运的是患者无脊髓损伤。但因骨折有部分移位,保守治疗时间长,若护理不当导致骨折移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同意手术。
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骨伤十科副主任陶志强带领脊柱团队仔细阅片,详细查体,分析手术方案。考虑到杨大爷骨折尚稳定,经团队充分讨论后,决定为患者施行后路单纯伤椎椎弓根空心钉固定术。
术中情况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入院第三天,在麻醉科配合下,陶志强副主任为杨大爷行后路枢椎Hangman骨折切开复位椎弓根空心钉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极少,手术时长约60分钟。术后经对症治疗,目前,杨大爷已顺利康复出院。
术后复查见置钉位置可,骨折复位满意Hangman骨折Hangman骨折是指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在暴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常伴周围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继而出现枢椎椎体不稳或脱位,又称为枢椎外伤性滑脱。
Hangman骨折名称的来源年Haughton在一名绞刑犯身上第一次发现并描述了枢椎椎弓峡部骨折。
年Marshall阐述了TSA致死的机制:过伸+牵张导致脊髓横断,建议将绳结置于颌下,使颈部过伸。
年Schneider等发现汽车事故和其他突然减速的事故中有同样的损伤,并首次提出“Hangman骨折”术语,并逐渐被众多学者所采用。
由于这种损伤常表现为枢椎前脱位,现国际上统一的名称是:创伤性枢椎滑脱。
Hangman骨折是约定俗成的称谓。
Hangman骨折的临床表现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重物砸伤头部。
多数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局部症状:
(1)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颈部僵硬。
(2)还可出现枕大神经激惹症状,表现为枕大神经支配区域麻木、疼痛。
(3)头和颌面部的损伤,位于前额或下颏。
少有脊髓损伤
Hangman骨折的神经损害发生率和损害程度较低,可能是由于前方骨折块向前移位产生椎弓断端分离,并造成实际上椎管的扩大,脊髓也随之前移,而免受了寰椎后弓的压迫。
但当骨折线涉及枢椎椎体时,枢椎椎体后下方骨质仍留在原位,则会出现脊髓受压的危险。
Hangman骨折的分型Hangman骨折目前沿用最广泛的分型是Levine-Edwards分型,该分型根据骨折的形态和稳定程度,并结合损伤机制将其分为4型(图11)。
I型:骨折移位3mm,韧带损伤轻微,是稳定的骨折,占28.8%。损伤机制是过伸加轴向载荷造成枢椎椎弓在伸展位上断裂。
Ⅱ型:骨折有超过3mm的前移和不显著的成角,是不稳定骨折,占55.8%。损伤机制是过伸和轴向载荷引起椎弓近乎垂直的骨折;随后突然的屈曲导致椎间盘后部纤维伸展和椎体的前移、成角,椎间盘可因突然屈曲力量而破裂。
ⅡA型:Ⅱ型骨折一种变型,C2-3椎间显示严重的成角,前移轻微,骨折线通常不是垂直的,而是从后上到前下斜形通过枢椎椎弓,占5.8%,损伤机制是屈曲+牵张暴力。
Ⅲ型:双侧椎弓骨折伴后侧小关节突的损伤,通常伴有椎弓骨折的严重移位和成角,及一侧或两侧的小关节突脱位,占9.6%。损伤机制是屈曲暴力加轴向压缩。
Hangman骨折的分型
Hangman骨折的治疗骨折稳定程度决定治疗方式的选择,大部分枢椎创伤性滑脱通过保守治疗,可较为理想的骨性愈合。
I型较稳定,可行Halo支具或颈胸部石膏固定法等保守治疗。在临床症状较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目的是减压、复位和稳定,维持颈椎正常序列。
II、IIA和III型为不稳定性骨折,如采用保守治疗后,后期假关节形成、畸形成角、C2~3椎体脱位、疼痛等并发症高达60%。因此尽早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还可降低疼痛不适等发生率。手术方式主要有前路、后路:颈前路手术有C2~C3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等,颈后路手术主要包括C1~C3椎弓根/侧块置钉固定术。
a.单纯C2椎弓根置钉
b.C2椎弓根、C3侧块置钉
c.C1-C3跨伤椎置钉
d.C2椎弓根和C1、C3侧块置钉
e.前路C2-C3融合
本文医学科普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科室
骨伤十科脊柱团队医院骨伤十科脊柱团队在治疗腰椎、胸椎、颈椎退变及创伤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不同的脊柱患者坚持阶梯治疗方案,即第一阶梯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第二阶梯的患者采取微创治疗(其中包括内镜下胸椎黄韧带骨化切除、内镜下颈椎椎板切除、经皮椎间孔镜、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经皮射频消融等),第三阶段对于脊柱退变及畸形的患者采取镜下融合、通道下融合、开放椎间融合减压、脊柱矫形手术治疗等。
近年来该团队在副院长、学术带头人范少勇的带领下,不断学习创新,副主任陶志强在脊柱内镜技术的全方位突破,使该团队能把处于金字塔顶的脊柱疾患科学准确阶梯治疗。该团队不仅注重专业学习,更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使各种技术更接地气,增加患者的获得感,将为更多脊柱疾患的患者带来健康的福音。
推荐专家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陶志强
骨伤十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康复协会脊柱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脊柱分会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脊柱分会委员。从事骨外科临床工作十余年,对脊柱外科疾病如脊柱创伤骨折、肿瘤、畸形及退变疾病的临床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年即在江西省内开展椎间孔镜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等。还在江西省最早开展颈椎后路Key-hole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腰椎滑脱融合。目前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上发表了十几篇专业性论文。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