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搜集临床资料进而作出精确的诊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诊断疾病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说,常用的有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其中,病理学是一重要的手段。对胸外科医师来说,胸部CT也是一个常用的诊断手段。有时,单凭此影像学手段即可作出较为确切的诊断,但有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基本情况
患者,女,37岁,发现肺部阴影并反复咳嗽、咳痰10年,加重1周入院。入院查体、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胸部CT发现,右上肺叶内见一巨大薄壁囊状气液平,轴位大小约.6×.7mm,临近肺组织呈条片状并局部支气管受压。肿瘤标志物:正常。术前诊断:右上肺气液囊肿并感染。后在全麻VATS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中探查见:右侧胸膜腔广泛粘连,充分游离粘连,行右上肺叶切除过程中发现,4R、7、10R、11R、12R组均可见黑色肿大淋巴结,质地软,血运丰富。常规处理右上肺静脉、各动脉分支及右上叶支气管并以3-0可吸收缝线加固支气管残端,结束手术,术后恢复顺利。
CT
讨论
支气管源性肺囊肿是一种先天性肺内畸形,其发生率约为0.16%,可发生于任何肺叶,主要症状是反复感染、咳血,极易误诊。典型的支气管囊肿多呈光滑的球状含气囊腔、含液囊腔、气液囊腔或多发环状囊腔,囊壁薄而均匀,界限较清楚,诊断多无困难。该患者影像学特征十分典型,故结合其临床资料做出术前诊断并不困难:右上肺气液囊肿并感染,后在腔镜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但术后病理提示:右肺上叶囊肿性病变,囊壁肺组织可见少量异型性细胞,考虑腺癌。
肺囊肿本身是一良性病变,文献资料显示,长期、反复感染的肺囊肿极有可能发生恶性变。临床工作中,这一情况相对较少见,但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应当高度警惕。作为术者,反思这一患者的诊治过程,存在如下不足:1.在作诊断的过程中,根据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先入为主仅做出了良性病变的诊断,未考虑到良性病变发生恶性变的可能。2.由于未考虑到发生恶性变的可能,故术中仅做了右肺上叶切除术,未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系统性纵隔淋巴结采样。
选择
还有一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该肺癌患者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目前,虽然患者确诊肺癌,但TNM分期无法确切界定,故无法按现有指南推荐进行后续处理。根据术中探查情况,4R、7、10R、11R、12R组均可见黑色肿大淋巴结,质地软,血运丰富。另外,病理学也提示囊壁肺组织可见少量异型性细胞,考虑腺癌。上述依据均提示,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能性大,转移可能性较小,但这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推测,循证医学证据极低。接下来,患者可能面临下面三种选择:1.术后不做任何处理,仅严密随访;2.行pet-ct检查,视其结果决定下一步处理方案;检测肺癌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再决定辅助治疗手段。3.直接按肺腺癌术后行4次常规辅助治疗。术者更倾向于第二种选择。
专家简介
薛明强
薛明强,男,硕士研究生,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临床医学系,现医院胸外科三病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五篇。医院普外科进修学习一年,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一年。团队主要从事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均有诸多建树并独具特色。擅长单孔胸腔镜下胸外科常见疾病的微创治疗。尤其近年来开展的针对″肺部小结″的肺段切除治疗,对肺功能的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更符合微创理念。
专业:
1.肺部、气管、胸壁良恶性疾病的诊治:肺癌、气管肿瘤、肺大疱、自发性气胸、支气管扩张、脓胸、胸壁肿瘤、手汗症等。
2.食管、贲门良恶性疾病:食管癌、贲门癌、食管平滑肌瘤、贲门失迟缓症等。
3.纵隔疾病:胸腺瘤、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常见纵隔肿瘤;食管囊肿、气管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膈疝、膈膨升、食管裂孔疝等。
4.胸壁疾病:鸡胸、漏斗胸
5.结核外科:淋巴结结核、胸壁结核、结核性包裹性脓胸、结核性病毁损肺、脊柱结核等。
任职:
中国肿瘤临床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癌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结核病学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纵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图文:薛明强
编辑:穆倩倩
校对:徐紫渝
审核:杨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