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小谢因车祸在紧急抢救时切开气管,后来却发生了少见的气管食管瘘,无法进食。医院采用带蒂的斜方肌肌瓣修复了气管食管瘘手术成功,经1个多月的休养,瘘口顺利闭合。
4月21日,留置胃管长达天的小谢终于恢复了正常进食,大口吃起了馒头。
据悉,这是国际上首例报道的经用带蒂斜方肌肌瓣成功修复的复杂难愈性气管食管瘘。对比传统方法,该术式能够更好地解决瘘口较大的气管食管瘘。
气管切开遗留瘘口
年7月9日,19岁的小谢不幸遭遇车祸,医院进行抢救。因治疗的需要,他做了气管切开术。经过积极的抢救,小谢脱离了性命危险,但是却遗留了进食呛咳、呕吐的问题,连喝水都不行。在做了胃镜检查后,小谢被确诊为气管食管瘘,瘘口为6毫米。
据了解,气管食管瘘为临床少见病例,患者是因各种原因导致气管后壁发生坏死,并向后穿透到食管,形成气管与食管相互连通的情况。患者吃东西时,食物或水通过气管食管相连通的部位流到肺部,导致呛咳、呕吐,或诱发肺部感染,死亡率高达62.5%。
因无法正常进食,小谢只能通过插胃肠道营养管,补充营养,但是他还是因肺部感染反复住院治疗。今年初,医院接受气管支架置入术,但气管食管瘘瘘口依然存在。
此后,小谢在家属医院,希望能够通过手术修复气管食管瘘。
瘢痕增生手术困难
小谢入院做了相关检查后显示,经过气管切开、支架置入等相关治疗后,其气管食管瘘口已扩大至3厘米左右,颈部疤痕增生明显。
医院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吴旭表示,气管食管瘘患者临床病死率极高,因手术风险大,失败率高,多数患者仅能得到保守治疗,终身需要依靠胃肠道营养管补充营养,同时还时刻面临着肺部感染等致死的风险。
因小谢此前已有多次手术的经历,手术区域的瘢痕使得常规的纤支镜及胃镜都无法通过,无疑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经吴旭团队与整形科刘晓军教授探讨后,决定选择带蒂的斜方肌肌瓣加强修复小谢的气管食管瘘。
肌瓣修复恢复进食
3月10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医院胸外科、整形科以及耳鼻喉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多科医生共同参与,为小谢移植带蒂的斜方肌肌瓣,修复气管食管瘘,手术整整进行了16个小时。
术后,经过重症医学科、惠侨医疗中心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4月21日,小谢成功拔掉留置了天的胃肠营养管,大口吃上了食物。该例复杂难愈性气管食管瘘手术宣告成功。
经教育部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显示,这是世界首例使用带蒂斜方肌肌瓣成功修复气管食管瘘的病例。
吴旭介绍,之所以选择带蒂的斜方肌肌瓣,是因为该肌瓣有明确的供血血管,有助于组织修复且抗感染能力强;肌瓣较长,能够从背部转移至前胸的瘘口;肌瓣的末端较宽,能够满足覆盖较大瘘口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复杂、难愈性或瘘口较大的气管食管瘘病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