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全军喉气管创伤功能重建专病中心崔鹏程
喉气管狭窄是一种因喉气管瘢痕增生阻塞管腔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常见于颈部创伤、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后的患者,往往需要气管切开,导致患者生命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已有明显变化,治愈率有较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喉气管狭窄的治疗以支撑喉镜下扩张为主,但由于使用金属扩张子或支气管镜作为扩张工具,常引起喉气管正常黏膜的撕裂,产生新的瘢痕,导致扩张效果不理想而几乎放弃。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年以来,球囊扩张导管的发明与引入,使扩张方法重新回到喉气管狭窄治疗中。球囊扩张局限于狭窄部位,压力呈放射状,没有对正常黏膜的擦伤和撕裂伤,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在轻中度狭窄且长度较小的病例中取得较好效果,治愈率在54%~%,使一部分患者避免了气管切开,现已成为轻度狭窄的首选治疗及重建手术后狭窄的主要辅助治疗方法。
对于长度大于1.5cm的狭窄,开放手术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其中轻中度狭窄以喉气管成形术(喉气管重建术)为主。喉气管成形术是在狭窄部位行黏膜下瘢痕切除,使管腔扩大,再用移植物加宽管腔前(后)壁,内置支撑器维持一段时间,使成形后的管腔不再塌陷而治愈。喉气管成形术是大部分患者可采用的术式,其治愈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
重症患者是指管腔接近闭锁或完全闭锁的患者,用喉气管成形术治疗往往失败。近年来,环气管切除术引入喉气管狭窄治疗中,使重症患者治愈率得到大幅提高,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治愈率可达95%。环气管切除术的治疗理念是将狭窄部位完全切除,将正常管腔端对端吻合,从理论上说效果应更好。临床实践也证实,这一术式对重症狭窄的一次性手术治愈率大于喉气管成形术式,且治疗周期短。但该术式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可能会出现气管食管瘘、喉返神经麻痹等较严重并发症。长度大于5cm的狭窄不宜采用该方法。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