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晓晓胸椎旁后长了一个13厘米大的纵隔巨大节细胞神经瘤,形状就像一个哑铃。手术难度大、出血风险高,极有可能术后造成瘫痪或大小便失禁。医院多学科协作下,手术很成功,顺利摘除了这个肿瘤。
多学科团队术中完整切除肿块
颈痛胸闷气促,发现是巨大肿块惹的祸
晓晓是一家IT公司的员工,最近总感到颈部疼痛,于是医院脊柱外科就诊。接诊的是脊柱外科的辛龙副主任医师,在询问病情时,晓晓提到,颈部疼痛的同时还伴有胸闷气促。在进行相关检查并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之后,辛龙副主任医师发现晓晓的脊柱旁有一肿块巨大且位置临近后纵膈,和晓晓及家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收入脊柱外科病房进一步治疗。
术前增强MR及CT评估(红圈显示为肿块)确诊节细胞瘤,多学科会诊后确定手术方案
晓晓在入院后,接受了脊柱增强MRI和CT检查,结果提示左侧椎旁胸腔有一长径约为13厘米的丘状软组织肿块。为了明确诊断,放射科主任杨光钊主任医师亲自完成经CT引导下肿瘤取活检并且请病理科会诊,考虑这是节细胞瘤。然而,由于肿瘤巨大且位于胸腔后纵膈并临近脊柱,肿瘤与椎间孔关系密切,下一步如何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脊柱外科对疑难复杂手术进行的科内大查房中,脊柱外科主任徐卫星主任医师认为,因为晓晓的脊柱旁肿瘤巨大,不易显露,第8至第12胸椎椎间孔可疑受累。且肿瘤与胸主动脉、奇静脉、交感神经、食管、气管、椎间孔等周围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创伤大,而且术中出血风险较高,术中脊髓神经受到牵拉受损,极有可能术后造成瘫痪或大小便失禁。需警惕脑脊液胸膜瘘,应充分向晓晓及家人交代围术期风险,并建议术前组织多科会诊。
在手术前的一周,由脊柱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专家组成的MDT会诊专家小组参加病情讨论,一致认为对晓晓进行的手术,应该在术前进行肿瘤血管介入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同时,在手术中建议胸外科、神经外科在手术台上会诊,协助手术。
由于广泛的肿块切除会造成脊柱椎体结构破坏,所以手术方案只能分三步走:第一步手术前一天,进行肿瘤血管介入栓塞。第二步利用微创技术进行椎旁胸腔的肿块切除。第三步证实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后,再加深麻醉,借助显微镜下进入椎管神经孔与神经根连接部位分离处理,预留脊髓神经牵拉空间,以避免脊髓神经受损。待其肿块切除结束后,利用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
手术配合默契,肿瘤被完整切除
有了详细的手术预案规划和风险评估,由心胸外科主任何忠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金心主任医师、脊柱外科辛龙副主任医师共同顺利完成了微创下胸腔探查、粘连松解、椎旁后纵隔占位切除+显微镜下神经根松解肿块切除术。
手术中,麻醉科主任王宏伟主任医师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在精心控制生命体征,以及手术室护士的紧密配合下,晓晓的情况十分平稳。术中探查所见肿瘤位于后纵隔,大小约9厘米×5厘米×13厘米,有包膜,与胸壁、脊柱紧密粘连。确认没有损伤硬脊膜、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就没有采取肿瘤扩大切除,减少了创伤和痛苦。
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神经节细胞瘤
经过3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肿瘤被完整切除,包膜完整。在术后第14天,恢复良好的晓晓顺利出院了。
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徐卫星主任医生介绍,晓晓患的是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这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少见良性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脊柱旁、肾上腺及腹膜后是最常见发病部位,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女性。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瘤体为主,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但如此严重的脊椎旁巨大肿瘤比较少见,该手术医院多科协作的强强联手和保驾护航。
来源:骨伤科脊柱外科作者:辛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