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门穴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魂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魂即灵魂,门即门户,肝藏魂,魂指肝,魂门穴与肝俞平列,如肝气出入之门户,故名魂门。
魂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魂门穴有舒肝和胃、清利头目的作用。
魂门穴具有疏肝理气,降逆和胃的功效。
魂门穴在肝俞之旁,对应于肝脏,故可治疗肝胆病。
肝布胁肋,故魂门穴能治疗胁痛。
魂门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第2侧线上,故能治腰背部的经脉病。
魂门穴有疏肝理气之功,主治肝疾、胁痛胀满、治肾连心痛、腹中雷鸣、大便不节、食不下、小便赤。
魂门穴主治病证:
魂门穴主治肝、胃及局部疾患:如脘腹胀满,胸痛彻背,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腹中雷鸣,小便黄赤,头痛头昏,黄疸,眩晕,胸胁痛,呕吐,背痛,泄泻,胁痛,胸胁胀痛,脊背疼痛,食不化,现代又多用魂门穴治疗肝炎,胆囊炎,胸膜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肝炎,胃痉挛,食道狭窄,消化不良,神经症,癔病,心内膜炎,肌肉风湿病等。
魂门穴主治肝、胃及局部疾患:如脘腹胀满、胸痛彻背、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腹中雷鸣、小便黄赤、头痛头昏、黄疸、眩晕等。
魂门穴主治胸胁痛、呕吐、背痛。
魂门穴主治呕吐,泄泻;黄疸;背痛,胁痛。
魂门穴主治胸胁胀痛,脊背疼痛,呕吐,食不化,泄泻等。
现代又多用魂门穴治疗肝炎、胆囊炎、胸膜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
1.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囊炎,胃炎,胃痉挛,食道狭窄,消化不良;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症,癔病;
3.其它:心内膜炎,胸膜炎,肌肉风湿病。
胸胁胀痛、背痛、呕吐、泄泻、食不化等。
现代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炎,胃痉挛,食道狭窄,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神经症,癔病,心内膜炎,胸膜炎,肌肉风湿病。
魂门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疗胸肋痛。
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魂门穴,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魂门穴,艾条灸5-15分钟,艾炷灸3-7壮。
中医艾灸认为,浑身骨节痛,常常与外邪感袭,正气虚损,痰瘀互结,外伤劳损等因素相关,并将其归入“痹症”的范畴。痹,即痹阻不通的意思,《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如气候剧变,冷热交错,居处潮湿,雪天露宿,涉水淋雨,触冒雾露,劳汗当风,衣着冷湿,调护不慎等原因,引起机体的抗病御邪能力骤然减弱,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因而出现肢体关节痛楚不宁;或者人体素体禀赋不足,病后、术后、产后、劳役过度者,卫外不固,风、寒、湿、热诸邪亦可乘虚而入。
若治不及时,或调治失当,或稍有好转,过早停药,引起病情复发,迁延难愈,致使淫邪久留不去,流注于经脉,影响气、血、津、液的环周往复,畅达营运,于是血滞酿瘀,津结成痰,瘀痰互结,或与外邪胶结,深入经隧之中,导致病情缠绵,难以速去。
如关节痛见胀麻、肿硬、畸形,即多为瘀痰阻于经脉、骨节所致。此外,由于跌仆、坠堕、撞击、闪挫、扭捩、压扎,或日久负重,过度劳损等诸多因素,致经络受挫,脉气不畅,因而气运失常,血行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也可引起关节痛。
用魂门穴治疗浑身骨节痛
贺普仁在《“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中,将治疗浑身骨节痛的秘法列为第四秘第9条。贺普仁说:“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更佳。”
魂门:魂,肝之神,阳热风气;门,经气出入的门户,又为守护之意。魂门穴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出入之门户和护卫肝阳之处。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