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nSurg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化疗

目的:研究食管癌新辅助化疗(NAC)后食管壁肿瘤残留模式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NAC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NAC后切除的标本中肿瘤残留的类型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仍未明确。

方法:-年间,共例cT3期及以上的食管癌患者接受了“NAC+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且达到2级组织学反应。对肿瘤切片行HE染色,显示出4种肿瘤残留模式:1型:浅层残留,2型:中央型残留,3型:深层残留,4类:弥散性残留。我们比对了这些分型间的病理学、临床学差异。

结果:45个(38%)标本在粘膜层中没有残留的肿瘤细胞。在所有组织层中,外膜层最少出现肿瘤细胞残留(18%)。肿瘤残留类型1型、2型、3型、4型分别为49例(41%),33例(28%),9例(8%)和29例(24%)。NAC后4型SUVmax值突出;3、4型比1、2型具有更高的静脉侵袭率。3、4型患者比1、2型患者更易发生胸膜播散或远处转移。4种分型的存活率相似。

结论:局部晚期食管癌NAC后,1型肿瘤残留模式最常见,但约40%的标本无粘膜层肿瘤残留。3、4型残留模式患者更易发生胸膜播散和远处转移。

食道癌(EC)是全世界第八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主要原因。尽管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但EC的预后较差。最近,基于JCOG的试验结果(对于II/III期EC,NAC相比辅助化疗能改善OS),针对局部晚期EC的新辅助化疗(NAC)被认为是一种标准治疗方法。NAC有助于减少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和增加可切除率,从而改善患者生存率。

原发肿瘤对NAC的临床或组织病理学反应能预示预后,对NAC的反应越剧烈的患者预后往往越好。在临床中,常对切除的标本评估NAC-组织病理学反应。反应程度=残余肿瘤体积/原始肿瘤体积(百分制)。在西方国家,肿瘤消退分级(TRG)分为4类;日本食管疾病学会的TRG系统分为5类。(无反应、残余>2/3、残余>1/3、残余<1/3、无残余)

这类TRG系统仅评估残余肿瘤的百分比,并不考虑残余肿瘤细胞在食管壁的不同层的分布状态。我们猜测NAC后肿瘤残余分布模式还具有特殊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NAC+手术的食管癌标本中残留肿瘤的分布特征。我们选择了cT3期及以上且术后评为NAC-2级组织学反应的EC患者(这类患者肿瘤初步侵入了食管壁全层),以确定残余肿瘤的分布特征是否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相关。

病人特征

从年到年,位EC患者在我科接受NAC,其中例随后进行了手术。其余73位患者因各种原因被认为不适合进一步手术治疗。在接受NAC+手术的例患者中,有例达到根治性(R0)切除。其中,有个达到了2级组织学反应。在排除29例cT1/cT2期的患者之后,本分析包括例cT3/cT4的患者(图1)。对于本研究的肿瘤分期,所有患者均在NAC前后2-3周接受内镜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本研究排除了远处转移,癌症复发、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研究的所有肿瘤均为鳞癌。

治疗和处理

NAC的应用指征如下:cT1-3N1-3是绝对适应症,而cT3N0或cT4是相对适应症,除非发生了对支气管或主动脉的大量浸润。排除指征如:大量侵袭的cT4是术前CRT的指征。cT1-2N0是直接手术治疗的指征。

术后标本在福尔马林固定后进行连续纵向5毫米切片。对切片HE染色,并由专家进行显微镜检查。肿瘤残瘤被定位到食管壁的特定层(图2)。食管壁从表层到深层分为:粘膜层(M),粘膜下层(SM),固有肌层(MP)和外膜(AD)。而粘膜层又分为:上皮层(EP),固有层粘膜(LPM)和肌层粘膜(MM)。

随后,将每例肿瘤按残余覆盖范围分为4型。

1型浅层残留:M层或M和SM层中存在残留的肿瘤细胞。

2型中央残留:在SM层或SM和MP层中发现了残留的肿瘤细胞。

3型深层残留:在MP或MP和AD层中发现了残留的肿瘤细胞。

4型弥散性残留:从M到MP层,M到AD层或SM到AD层中均发现了残留的肿瘤细胞(图3)。

结果

残留肿瘤在切除标本的食管壁中的分布

对每位患者评估了残留肿瘤细胞在食管壁各层之间的分布(图2A)。值得注意的是,例患者中,有66例(55.0%)的EP层中没有残留的肿瘤细胞,而45例(37.5%)的粘膜层(从EP到MM)中没有残留的肿瘤细胞。

图2B示出了食管壁各层中肿瘤残留的频率。EP层中为45.0%,LPM层为55.0%,MM层为44.2%,SM层为55.8%,MP层为48.3%,AD层为18.3%。值得注意的是,AD层的肿瘤残留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层,尤其是SM层(18.3%vs55.8%,P0.)。

我们将肿瘤残留模式分为4类,图3A显示了HE染色各模式的代表性图像。示意图3B解释每种类型的残留图案的覆盖范围。例患者中,有49例(40.8%)1型,33例(27.5%)2型,9例(7.5%)3型,29例(24.2%)4型。

残余肿瘤形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经比较四种残留模式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表1)。4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无显着差异,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cN,NAC方案,NAC周期数,ypN,淋巴管浸润,原发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或NAC期间SUV最大降低率。各组之间的宏观治疗结果无显着差异(P=0.)。

我们在NAC后用内镜评估肿瘤宏观改变。2型患者内镜诊断为完全缓解(CR)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11/33,33.3%vs6/87,6.9%;P0.)。此外,2型和3型(标本粘膜层中未发现残留肿瘤细胞)与1型和4型相比,其溃疡的发生率(内镜观察)要低得多(25/42,59.5%vs15/78,19.2%;P0.)。值得注意的是,3型(22.2%)和4型(24.1%)的静脉侵犯比例明显高于1型(4.1%)和2型(9.1%)(P=0.)。NAC后原发肿瘤的SUVmax,4型(SUVmax=3.3)显着高于其他型(类型1/2/3的SUVmax=2.5/2.5/2.6;P=0.)

残留肿瘤类型与肿瘤结果之间的关系

我们计算了总的(图4A,B)和各型患者的OS和RFS(图4C,D)。患者总的2年OS和RFS分别为85.1%和72.0%。四种残留肿瘤类型的患者在OS和RFS方面无显着差异。

我们比较了四种肿瘤残留类型之间的疾病复发模式(表2)。四种残留类型的复发率没有显着差异(1/2/3/4=28.6%/21.2%/22.2%/27.6%,P=0.)。在不同的复发方式中,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1型(10/14,71.4%)和2型(5/7,71.4%)。3型患者出现了所有复发模式。远处转移以4型为主(7/8,87.5%)。值得注意的是,与1/2型患者相比,3/4型患者更易发生胸膜播散(10.5%vs0%,P=0.)和远处转移(21.1%vs7.3%,P=0.)。3/4型的胸膜弥散和远处转移的2年累积发生率(图4E)明显高于1/2型(22.8%vs7.1%;P=0.)。

讨论

在接受“NAC+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且达到2级组织学反应的cT3期(及以上)食管癌患者中。我们发现有55.0%的病例EP层中没有肿瘤细胞残留,37.5%的病例粘膜层中没有肿瘤细胞残留。其中AD层中出现肿瘤细胞残留的频率最低(18.3%)。2型患者有较高的CR率,2型和3型患者较少出现的肉眼溃疡(均内镜下诊断)。3型和4型患者的静脉侵犯比例明显较高。3型和4型患者更常发生胸膜播散或远处转移。但在4种肿瘤残留类型间,生存率没有显着差异。

目前的结果表明,病例中在EP层或M层没有任何残留癌细胞的比例很高。因此,临床中以内镜活检为依据的临床CR诊断方式,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的活检结果。

在本研究中,cT3肿瘤患者中有49.5%(46/93)在NAC后显示1型残留肿瘤,而cT4肿瘤患者中有11.1%(3/27)。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与诊断时的cT3肿瘤相比,cT4a/4b肿瘤本身较多位于食管壁的深层(特别是外膜)。因此可以预期,与cT3肿瘤相比,对于cT4a/4b肿瘤,NAC后深层中残留的肿瘤细胞数量会更多。

食管壁的不同层对NAC的反应不同。这可能可以由肿瘤特异性因素解释(例如肿瘤内异质性和肿瘤周围的微环境因素,例如血流量,氧气水平和宿主免疫因素)。肿瘤内异质性最近引起了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wedding.com/jbxj/7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