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而建立和维持有机能的血管通路是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也是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动静脉内瘘就是这条维持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但由于尿毒症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反复穿刺,容易造成动静脉内瘘处瘢痕增生,致使内瘘狭窄,甚至闭塞。事实上,内瘘狭窄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7月16日,一例患有多年尿毒症的医院阳逻院区肾内科联合超声科,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开展了我院首例超声引导下“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型术(PTA)”。该技术是通过患者皮肤表面穿刺內瘘血管,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在超声引导下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矫正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内径,从而达到延长患者动静脉內瘘使用寿命的目的。
患者马先生,尿毒症三十年余,一直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透。入院一周前并发左前臂内瘘狭窄,血流量明显降低,这意味着透析不充分,毒素在体内积聚,会危及患者生命。病人入院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静脉远端明显变窄。
前期治疗阶段,卢远航主任针对马先生的身体情况和既往病史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进一步对患者开具了相关检查,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术前经肾内科卢远航主任及科室血管通路小组医护团队评估讨论,积极与超声科张红伟副主任沟通,为了延长马先生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于7月16日在B超引导下顺利进行了“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型术(PTA)”。该手术由张红伟主任负责超声引导,肾内科卢远航主任负责血管手术,冀倩倩副主任负责球囊导管操作,手术耗时一小时,在严格规范的术中监测和管理下,整个手术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非常顺利,内瘘血管狭窄段在球囊扩张后逐渐复张,术后B超评估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良好,内瘘血管震颤及血流量明显改善,超声是最好评估血流量和流速的,查体内瘘血管杂音及震颤明显增强,术后第二天使用内瘘血管行血透治疗,血流量达ml/min以上,使用效果满意。
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充足的血流是血透治疗顺利、有效进行的根本保障。内瘘血管狭窄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以往出现血管狭窄后造成内瘘血流量下降,影响透析效果。
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PTA)”克服了数字剪影血管造影介入(DSA)的一些不足,无辐射伤害、无需造影剂、对设备和场所要求较低,有操作时间短、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
此例超声引导下“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型术(PTA)”开创了我院这项技术的新局面,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内瘘血管狭窄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选择!标志着我院在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在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理水平上又上一个台阶,给尿毒症透析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end——
文:冀倩倩
审核:周芹
编辑:凌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