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刚做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大夫,术后需要用点“消炎药”吗?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
患者的本意应该是术后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咱们的老百姓(甚至包括很多医护人员)对“消炎药”和“抗生素”这两个概念是混为一谈的。
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
消炎药与抗生素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呢?
消炎药只是人们的一种“俗称”,一般医学上所指的消炎药是解热镇痛抗炎药,这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布洛芬等。除扑热息痛这一类,其他的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说,它们是针对无菌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是对症治疗药物。
而抗生素则是针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比如我们临床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以及氨基甙类等等药物。
老百姓所说的消炎药,其实其本意指的是指抗生素。所以,在回答患者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其问题本质应该是针对抗生素来说的。
那么,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手术切口:I类、II类和III类。
I类切口,又叫清洁切口,指的是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临床上常见的手术如甲状腺的手术、闭合性骨折的手术、皮肤上长了个脂肪瘤的切除手术等等,均属于此类。
II类切口又名可能污染的切口,指的是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的手术,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临床上,肺部肿瘤、胃大部切除术、肾结石取石等等均属此类。
III类切口,指的是污染手术。包括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切口以及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切口。临床上,化脓性阑尾炎、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等均属此类。
根据上面这种分类,对照我们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可以发现,这一手术是属于一类切口的。也就是说:术前切口处是没有感染的,而且局部是没有炎症反应的,还跟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都没关系。
对于I类切口的手术,只要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目前认为是没有必要术前预防性或者术后使用抗生素的。
事实上,从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动静脉内瘘术前术后不使用抗生素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我们大概每年例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除了极个别术中怀疑污染的病例之外,无一例使用抗生素的。而感染的发生率是多少呢?几乎为0。多年来我们术后感染的也就一到两例而已。也就是说,其感染率是小于千分之一的。
对于如此小的感染概率,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前提下,不使用抗生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对于患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我们的答案就是:不用!!
题图是前两天做的一例鼻咽窝内瘘。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吗点状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