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林曰勇
近日,中国第20批援赞军医组成员、医院血液净化科林曰勇医生和94医院普外科易伟医生等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自主完成了中国援赞军医组在赞期间的首例人工血透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为患者打通血液透析通道,重建“生命线”,填补了此前中国军医组援助赞比亚30年期间在该术式的空白。
据了解,本次手术是完全由中国援赞军医组自主完成的人工血透动静脉内瘘手术。以往这种手术,赞比亚三军总院是由外医院的专家来院主刀完成,而赞比亚整个国家会做这手术的仅有两位医生。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障充分透析的前提。目前血透用血管通路手术主要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即建立一条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为血液透析提供长期而有效的、可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经此血管通路将体内的血液转移到透析机,净化的血液再由透析机转移到体内,完成血液净化。其中,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为透析用血管通路手术的最难术式。此前,对于该术式赞比亚三军总院一直由外请专家或血管外科医生主刀完成,为克服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术的瓶颈,中国第20批援赞军医组完全由自己的队伍独立完成本次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这意味着援赞军医组在赞比亚当地医疗水平的受限下,又突破了一项医疗创新的援赞任务目标。
赞比亚当地患者米妮(化名)近日到赞比亚三军总院准备进行治疗,经专家结合患者自身综合情况分析和充分评估后,决定为米妮进行人工血管静脉内瘘术。术前,林曰勇医生和易伟医生在患者左臂上标记好手术切口和植入血管的隧道路径,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在左臂肘窝及腋窝处分别打开一个小切口,将一根人工血管植入皮下,分别与其肱动脉及腋静脉行端侧吻合,一次通血成功,为患者开了新的生命通道。手术顺利完成后,医生用手触摸人工血管有明显震颤和搏动,说明本次手术后米妮的人工血管情况良好,血流良好。
据介绍,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做一缝合,是吻合后的经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与自体血管内瘘相比,人工血管内瘘具备血管穿刺面积大、成熟时间短、血流量大、定位及穿刺容易、可选择手术的部位多等优点。”林曰勇医生解释,但该术式因为大多数患者血管条件较差,血管不易找到,吻合南段大,因此人工血管植入技术对术者的解剖及吻合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