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背景
后颅窝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很罕见的,伴有皮层静脉引流的病例则有非常高的出血风险,由于相关病例很少,有关的解剖特征,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案仅有少量文献报道。来自法医院和俄罗斯国家医学研究中心的L.De′traz等收集了各自中心的后颅窝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分析了伴有皮层静脉引流的后颅窝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的预后。
02
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年1月至年6月法医院和俄罗斯国家医学研究中心的后颅窝动静脉瘘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基线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的方案,硬脑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和随访数据。
纳入标准:
经血管内治疗的破裂或未破裂的、定位于后颅窝的伴皮层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排除标准:
直接引流入静脉窦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每位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出院以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由主管神经放射学的高年资医师进行完整的临床和神经学评估。6个月后的随访一般行DSA检查。如果未行DSA检查,将进行MR检查。同时对术前、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的情况进行mRS评估。
03
研究结果
26例包括Ⅲ、Ⅳ,Ⅴ型的后颅窝硬脑膜动静脉瘘经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均完全栓塞。其中23例经动脉途径栓塞(88.5%),2例联合动静脉入路栓塞(7.7%),1例经静脉途径栓塞(3.8%)。最常见的栓塞动脉是脑膜中动脉(46%,12/26),24小时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是15.4%。出院时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是7.7%,术后6个月的相关并发症是0%。无一例手术相关的死亡。
图1.供血动脉和供血动脉的数量,26个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中22个是多支动脉供血。OA:枕动脉;PB:岩支;TB:小脑幕支;SB:鳞支;VA:椎动脉;APA:咽升动脉MHT:脑膜垂体干;PMA:脑膜后动脉;MMA:脑膜中动脉
图2.经静脉入路,岩部硬脑膜动静脉瘘伴岩部引流的动脉造影,由下外侧干的小脑幕支和脑膜后动脉的分支供血,引流向颞内静脉。通过颈静脉球和侧窦行直窦的逆行插管。2根Echelon10微导管超选至颞叶内侧静脉的根部。通过其中1根微导管填弹簧圈,然后通过第二根微导管注射Onyx18。硬脑膜动静脉瘘最后闭塞。A:侧位原始造影;B:经静脉栓塞弹簧圈;C:经静脉注射胶;D:治疗后。
图3.经动脉入路,破裂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伴分流到斜坡静脉和引流到小脑静脉的动脉造影,通过来自椎动脉的脑膜后动脉、枕动脉的穿骨支和脑膜中动脉的鳞支供血。超选到脑膜中动脉,放置弹簧圈增加NAEL的渗透力,然后注射NAEL。A:通过颈外动脉的侧位造影;B:通过椎动脉的侧位造影:C:采用高压锅技术,在脑膜中动脉放置弹簧圈;D:栓塞后。
图4.高压锅的双球囊技术。未破裂的岩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动脉造影,供血动脉是脑膜垂体干的幕内侧支和脑膜中动脉的小脑幕支,引流到岩上静脉回流到髓周静脉,应用高压锅球囊技术,一个ScepterXC4×11的球囊在脑膜中动脉扩张,以利于Onxy的注射。同时用Copernic球囊保护颈动脉虹吸部。当双球囊被扩张,Onxy18用马拉松导管进行注射。在最后一张造影上显示瘘口完全闭塞。A:前后位造影;B:侧位造影;C:脑膜中动脉中采用高压锅球囊技术,同时球囊在颈内动脉进行保护,防止胶弥散进入颈内动脉;D:术后铸胶形态。
图5.治疗前的mRS评分和可获取的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如果未获取术后6个月的评分,则为出院时的评分。
04
研究结论
血管内治疗后颅窝动静脉瘘有较高的闭塞率,且并发症和死亡率低。尽管对于血管构筑良好的患者经静脉入路或联合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但经动脉入路栓塞仍是第一选择。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贺迎坤博士
医院
审校
张琪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主任
决策树分析预测硬脑膜动静脉瘘恶化危险因素硬脑膜动静脉瘘经介入治疗后仍需密切随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动静脉瘘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