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抑郁症”这一词汇并不陌生,同时对它也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误解。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才是规范的治疗?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慕得利特带您科学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一般民众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不是病;有的认为它很平常,不需就医服药;有的则对药物治疗非常排斥。
疾病的诊断——至少持续两周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明显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
普通人所说的抑郁症,其实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在这个泛化的概念里,除了专业诊断的抑郁症之外,还包括了双相抑郁、产后抑郁、重大生活事件后的应激性抑郁,以及普通人不大能区分的各种伴有抑郁症状的焦虑症、躯体化、神经衰弱、失眠症,甚至更年期症状、短暂的情绪反应、伴有情绪低潮体验的高压力状态等,也很容易被人们当成“抑郁症”。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抑郁症诊断的一致性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不同的精神科医生对同一名患者进行诊断,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
首先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简单的一般性心情不好。虽说目前也将抑郁症称为抑郁“障碍”,但那多是出于社会接受和人们理解上的考虑而采用的。也就是说,尽管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但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规律,有非常明确的临床表现特点,有独立的预后变化,一旦发生就会按照抑郁症自身的规律演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典型的抑郁症,或者精神科医生所说的抑郁症是指:至少持续两周,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突出地出现情绪的低落,或是兴趣的减退、丧失,这是核心基础;同时还需有饮食差、失眠、疲乏、自卑、注意力困难、绝望自杀等表现中的至少三到四项,患者整个心境的状态是非常低落的。这样的一种状态,才构成抑郁发作或者抑郁症。虽然还有许多不典型的抑郁症,但其核心特征是不变的。
按照这样的诊断标准,不难发现,很多人觉得好几天心情不太好就是抑郁症,其实那只能说是一种抑郁的情绪、有些抑郁的体验而已。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但并不能称为是抑郁症。
疾病的治疗——药物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在短期内缓解病情
目前抑郁症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药物治疗,当然也离不开心理治疗,国际上通用的治疗原则,就是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不过,由于目前心理治疗的社会普及还不够,药物治疗就成为主要治疗方式,而且,它对大多数抑郁症是非常有效的、能够在短期内很快缓解病情的一个主要途径。
现在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抑郁症不用就医吃药,而是看看中医、自己调养、或用个什么仪器等,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大多数抑郁症并不能完全自愈,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才能获得缓解。目前中药虽然并非对抑郁症完全无效,但仅限于少数方剂、针对病情较轻的情况能起部分作用,对于中重度抑郁症,中药疗效证据不足。
我们的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一个大网络,抑郁症实际上就是大脑这个网络状态发生了改变,运行的状态出现了故障,“好比电脑运行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你不去处理,它就会持久地存在,而不会自己消失。目前的药物就是针对大脑这种情况而发生作用的。”
疾病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自愈还是勉强维持状态得不到恢复是潜在问题
抑郁症的病情发展有自身规律,由于原因不同,抑郁症的变化发展也会不一样。这里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抑郁症病人当中,有一小部分属于自愈型。患者症状并不是很严重,也没有就医,随着外部环境的有利调整,或者一些帮助与支持系统的加强,最后自己好起来了。与此对应的,生活中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的抑郁症不用吃药,我自己好了。
确实有自愈的抑郁症患者,但这只是小部分,而且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患上抑郁症。可能是他自身的个性基础,或者环境、支持等各方面的外在条件比较好,让他能够自愈;然而,自愈并不说明他的抑郁症以后不会再出现,而且与普通人群相比,他们以后更容易再次患病。
第二种情况有所不同。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不去治疗,只是完全靠自己或家庭去调整、改善,却往往始终没有恢复过来,或者只是出现部分好转,并不能达到原有的健康、正常的能力状态。存留的病情会持久地造成工作、生活上的一些损害,如职业发展受阻,家庭和人际社交关系不良等。
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 不过,从病情发展过程来说,还在前两种情况的时候,人们就应重视起来,及时治疗。看似表面上还在维持正常的生活,但实际上情绪、功能仍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整个人的状态就得不到恢复,进而成为一个持久影响的潜在的问题。如果社会压力再大一些、自身又无法化解,他就很容易情绪波动、状态下滑、症状加重,继而演变成第三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