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RE的特征性症状包括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烧心和反酸,可伴随食管外症状,并存在食管黏膜的糜烂[1]。治疗以强力抑酸为主,足量足疗程的抑酸药物治疗大多可缓解症状及愈合黏膜[2],但部分患者仅在症状明显时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缓解后存在自行断药、减药的现象。因此,RE患者做好居家合理用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并提倡养成长期合理用药的习惯。
1.遵医嘱服药:目前RE的主要治疗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PPI),停药易复发,规范治疗强调要治疗8周,若只服药4周虽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受损黏膜的组织学和功能尚未恢复,一旦停药可能症状再发,初始治疗8周后,需遵医嘱长期维持治疗;其次,PPI需要酸环境激活,饭前半小时服用才能发挥最优效果,服用药物的时间应遵医嘱严格控制在餐前半小时,并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教育[3]。另外,长期服药,应重视使用PPI的可能风险,如骨质疏松、头痛、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上消化道肿瘤所致的死亡风险增加等[3]。
2.调整用药:经规范PPI治疗后,大部分RE患者的反酸、烧心等症状可完全缓解,但仍有一部分RE患者症状控制欠佳。此外,PPI因半衰期短(大部分PPI的半衰期为0.5-2h),并且在壁细胞分泌小管的酸环境中不稳定,持久抑酸能力较弱,夜间酸突破是非常多见的临床问题[4.5],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3.疗效评估:目前,针对RE治疗其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包含夜间症状)、愈合黏膜并维持反流性食管炎缓解,预防相关并发症并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所以评估RE疗效达标包括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辅助检查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GERD问卷(GerdQ)不仅是诊断及评估RE最简单有效的工具,还能评价RE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问卷设计基于患者就诊前1周内的症状(见表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评估黏膜愈合程度及有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的重要辅助检查,可排除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反流性食管炎。■调整生活方式应贯穿全程
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RE的基础,不仅要在疫情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