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例之约全面覆盖,全线获益替雷利珠单抗为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免疫治疗已全面重塑了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系统治疗格局。基于相关研究数据,替雷利珠单抗已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版)》全面推荐用于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一线和二线治疗,且其鳞状和非鳞状NSCLC一线治疗适应症均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全面覆盖了国内广大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需求。本期将分享2例不同病理类型、不同治疗线数的晚期NSCLC诊治经过,患者均从替雷利珠单抗治疗中得到持久生存获益。

(病例点评专家:袁双虎教授;病例分享专家:赵芬医师)

袁双虎教授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胸部放疗二科主任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青委会副主委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赵芬教授

肿瘤学博士

医院胸部放疗二科

美国杜克大学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现就职于袁双虎教授团队

擅长胸部肿瘤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胸腺肿瘤的治疗

尤其在脑转移瘤的智慧放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为首承担省级课题一项,厅级课题两项

病例一病例一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0岁,于年7月就诊。

主诉:咳嗽伴右颈部疼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右颈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未口服药物止痛,不影响夜间休息,医院完善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占位。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8年余,口服药物控制良好。

KPS评分:80分。

体格检查:右侧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2cm,质硬、活动度差;右上肺呼吸音粗,余无阳性体征。

肿瘤标记物:CEA10.06ng/mL(↑),Cyfra21-13.50ng/ml(↑)

胸部CT(年7月23日):右肺上叶占位(大小约3.3cm×3.0cm);右肺门、纵隔、右锁骨上区、右腋窝见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右肺、右侧胸膜小结节灶,考虑转移瘤,如图1-1所示。

图1-1:治疗基线胸部CT

颅脑MRI及全身骨扫描:未见转移瘤。

颈部B超(年7月12日):右颈部多发低回声结节,大者大小约1.6×0.8cm。

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免疫组化:CK7(+),TTF-1(-),NapsinA(-),P40(+),P63(+),Ki-67(40%+);特殊染色:PAS(-)。符合鳞状细胞癌。

基因检测:未见驱动基因突变。

PD-L1及TMB检测:PD-L1表达(5%),TMB7.98个/Mb。

临床诊断:1.右肺鳞癌(cT4N3M1bⅣb期)伴右肺门、纵隔、右锁骨上区、右腋窝淋巴结转移,右肺、右侧胸膜转移;2.高血压病(2级,中危)。

病例一治疗经过

第一阶段: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治疗方案:

经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患者自年7月底开始接受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紫杉醇+卡铂方案(Q3W)治疗,共6个周期。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2个周期后复查胸部CT,肿瘤较前明显缩小,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4个周期后肿瘤继续缩小,直至6周期时维持PR效果。

安全性评价:未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图1-2患者治疗期间影像学动态变化(纵隔窗)

图1-3患者治疗期间影像学动态变化(肺窗)

病例一总结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咳嗽伴右颈部疼痛1月余”就诊,结合胸部CT及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右肺鳞癌(cT4N3M1bⅣb期)伴右肺门、纵隔、右锁骨上区、右腋窝淋巴结转移,右肺、右侧胸膜转移,无驱动基因突变,PD-L1低表达。经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患者自年7月底开始接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一线治疗,6个周期后进入免疫治疗单药维持治疗。联合治疗2周期后达PR,至今已完成6周期联合+6周期免疫单药维持治疗,疗效持续PR。治疗期间总体安全性良好。

病例二病例二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0岁,于年2月就诊。

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口角歪斜、流涎1周余。

现病史:患者年2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口角歪斜,流涎,行颅脑MRI发现右侧额顶叶交界处占位性病变,转移可能;胸部CT见右肺占位。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KPS评分:80分。

胸部CT(年2月9日):右肺占位;右肺门及纵隔见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右肺上叶、右侧胸膜小结节,考虑转移瘤,如图2-1所示。

图2-1治疗基线胸部CT

颅脑MRI(年2月3日):右侧额顶叶交界处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如图2-2所示。

图2-2治疗基线颅脑MRI

CT引导下右肺穿刺活检病理:NSCLC,倾向腺癌。

基因检测:未见驱动基因突变。

临床诊断:右肺腺癌(cT2N2M1Ⅳ期)伴右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右肺、右侧胸膜及脑转移。

病例二治疗经过

第一阶段治疗: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和放疗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患者自年2月起接受培美曲塞+铂类+贝伐珠单抗方案一线治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为PR,并予颅脑放疗。随后接受培美曲塞单药维持治疗8个周期,保持SD。年4月出现疾病进展(PD)。治疗期间胸部CT及颅脑MRI动态变化分别如图2-3及2-4所示。

图2-3治疗期间胸部CT变化,末次复查时疾病进展

图2-4治疗期间颅脑MRI变化

第二阶段:单纯化疗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患者因出现病情进展,二线治疗采用白蛋白结合紫杉醇单药化疗,2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PR,4个周期后出现PD。治疗期间胸部CT动态变化如图2-5所示。

图2-5治疗期间胸部CT变化,末次复查时疾病进展

第三阶段: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治疗方案:患者自年8月起开始替雷利珠单抗+安罗替尼方案治疗。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2个周期后疗效评价达PR。至年5月持续SD。治疗期间胸部CT动态变化如图2-6所示。

安全性评价:未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

图2-6免疫联合治疗期间胸部CT变化

病例二总结

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口角歪斜、流涎1周余”就诊,结合胸部CT、颅脑MRI及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右肺腺癌(cT2N2M1Ⅳ期)伴右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右肺、右侧胸膜及脑转移,无驱动基因突变。一线治疗采用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单药维持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14个月。二线治疗采用化疗单药方案,PFS仅4个月。三线治疗采用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2个周期后疗效评价达PR,现已在三线治疗中获得超9个月的疗效获益,期间未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

专家点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一[1]。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例,占全球的37%[2]。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85%,由于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3]。目前晚期NSCLC患者相对5年生存率仅约为6%[4]。免疫治疗已全面重塑了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系统治疗格局,从后线到一线治疗,从进口药物到民族品牌药物,获益人群不断扩大,药物可及性也不断提高。肿瘤治疗不仅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wedding.com/bytt/7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