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见闻丨食管癌术后含谷氨酰胺组件肠内

我院于年开始食管肿瘤术后的组件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针对食管肿瘤术后含谷氨酰胺的早期组件肠内营养支持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我院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例,男64例,女40例,年龄56岁~8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分为营养组及对照组各52例,2组年龄、术前体重、手术方式、临床病理分期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营养支持方法:

术中放置十二指肠管,术后24h开始给予含谷氨酰胺的组件肠内营养或常规肠外营养,含谷氨酰胺组件肠内营养以全营养素添加总蛋白量20%的谷氨酰胺,第1天给予15kcal/(kg·d),隔天5kcal/(kg·d)递增,到第3天达到全量喂养,速度由慢到快,以患者未感到明显腹胀为宜。每日滴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道,没全量喂养时的不足部分给予5%葡萄糖或糖盐溶液从静脉补充。术后第7-10天开始经口进食后拔除肠内营养管。对照组于术后进行全静脉营养支持,待肠蠕动完全恢复以后才开始进食。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7d测量患者体重,检测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观察术后有无低蛋白血症、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腹胀、腹痛等并发症。

二、结果

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2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出现。营养组低蛋白血症3例,对照组6例,营养组有6例出现腹胀、腹泻,调整营养液的温度和灌注速度后消失,营养组的体重维持及蛋白代谢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体重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

三、讨论

肠内营养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为细胞提供营养底物

肠内营养被认为是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但如何保护患者术后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在应激初期就应对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引起充分重视,及早提供能量,维持胃肠道的生理功能;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防止胃肠道黏膜萎缩,维持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能量代谢平衡,减轻创伤的高代谢反应,这些都应当是食管癌术后早期需要改善和保护的环节。

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其基本功能,这样才能保持或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及结构。谷氨酰胺可促进肠黏膜再生,为胃肠黏膜的修复及体内重要成分的合成提供底物日,是肠黏膜细胞能量消耗的主要燃料。

营养支持改善应激状态,降低感染发生率

许多临床资料表明,外科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出现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伴随肌肉和血浆谷氨酰胺浓度的显著下降日。谷氨酰胺的贮备减少,可导致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免疫功能下降、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等,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后果。

营养治疗途径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两种方法,目的是通过早期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少负氮平衡,补充谷氨酰胺以增加肠道黏膜细胞代谢的底物,改善肠道黏膜的屏障和吸收功能,改善预后和降低感染发生率。

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纠正负氮平衡,减少蛋白损耗

食管癌患者由于有不同程度进食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加之原发肿瘤的消耗及手术创伤、应激及术后禁食等诸多因素导致患者机体负氮平衡,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能量消耗增加。如仅采用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黏膜细胞绒毛高度降低;膜通透性增高,而采用含谷氨酰胺的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肠道吸收及排泄功能尽早恢复,维持胃肠黏膜的完整性,减少蛋白质由于能量不足时的代谢消耗,防止菌群移位和胃肠功能衰竭,维持体重。

因此,能否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关系到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

原作者:庄志辉陈丽玉

作者单位:医院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目标
白癜风治疗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wedding.com/bytt/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