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胸膜瘘(bpf)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全肺切除术后的一项严重并发症为此,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肺科胸外科的陈昶教授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辅助化疗以及糖尿病和年龄≥70岁,分别是术后发生bpf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次要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了预测bpf发病率的临床风险评估模型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3年6月18日的《胸外科年鉴》(ann thorac surg)上
查看信源地址
研究结果发现,bpf的发病率为4.4%(30/ 684例),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发生bpf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三个,分别是新辅助治疗、糖尿病、年龄在70岁或以上,其中辅助化疗为主要危险因素气管食管瘘护理(2分),糖尿病和年龄≥70岁为次要危险因素(1分)684例患者全肺切除术后早期bpf发生率分别为低风险组(0或1分)2.4%,中等风险组(2分)18.2%,高风险组(≥3分)58.3%
:沈建飞
该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该模型可以估算出全肺切除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发生bpf的风险,且对于早期和晚期bpf的预测相对独立如果能在更多的研究中得到验证,该模型将有助于对需要术前进行干预(肠外营养,控制血糖水平,氧气治疗,并加强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进行筛选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至2012年接受全肺切除的684例nsclc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对bpf发生率进行评估,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发生bpf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主要危险因素2分,各次要危险因素1分建立术食管瘘症状后发生bpf的评分系统,以此建立预测bpf发病率的临床风险评估模型